第(2/3)页 其实那是因为王广渊在上疏之前,早给皇帝准备了“锦囊妙计”。 应该说王广渊的这个奏折,是把火政的大事、小事研究了个通通透透,才想出来的好法子。单从政策上来看,这些改良可谓尽善尽美,唯一阻扰它们实施的,不过是官场那点事儿了。 “锦囊妙计”就是让皇帝在朝堂上大赞王广渊,刻意表现出想要召他回京的意愿。这无疑是给朝中的某些人出一道选择题,是让王广渊奏折中的新政令通过?还是同意皇帝召回王广渊? 王广渊料定曹太皇太后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自己回京。既然你不想让我回来,总是要做些让步的。俗话说的好,有得必有失,总不能这两条您都不同意,惹得圣上大怒吧?好处也不能让太皇太后您占尽了! 所以,您还是顺顺利利、停停当当的让潜火军的新政令通过了吧。 这不是单选题,最好两项都选。 当然,王广渊也没觉得对手会蠢到这个地步! 司马光正是替太皇太后答题的人,他昨日按兵不动,便是有自己的考量。下了朝,他把自己的主意与曹国舅一说,曹国舅就进宫请示太皇太后去了。 这才有了今日的这个状况。 在司马光看来,两害相权取其轻。决不能让王广渊此等处心积虑的奸诈小人回到京城!而且眼下“五番”在京中民望甚高,如若阻拦,有失民心,得不偿失。既然如此,不如把事情做得彻底一点! 殊不知,皇帝手中有锦囊,韩维手中还有一个。 司马光这又中了王广渊的激将法! 这事情换做任何一个人为王广渊的奏折争辩,司马光都不会管,唯独韩维出面,他却一定会管。 韩维乃韩亿之子。韩亿的八个儿子皆在朝中为官,唯独韩维没有功名,以父荫入朝为官。 韩维此人有个显著特点,若是他生在周朝,那便是以礼乐安身立命的君子之表率。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绝非只是心地正直,有国家使命感的人;也不是博学多识、出口成章,纯粹会读书的人;君子还要仪表端正、举止得体,讲究一个“礼”字。这个“礼”也非普通的礼,而是一套极为繁琐复杂的礼仪规则。 韩维从不会衣冠不整,举手投足都有规范,言行合乎“周礼”。那种风度翩翩、礼让谦和的风度,仿佛是他与生俱来的。 外有礼,内通乐,年轻的韩维就有这样的修养。父亲过世时,时年二十八岁的韩维便闭门不仕。 到了皇祐三年,时弊颇深,京城净是些四处钻营、急于进取的人,宰相文彦博为了一改官场风气,便推荐了韩维、王安石和张瑰三人。他说王安石恬然自受守、韩维好古嗜学,都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只可惜王安石与韩维一同请辞,不肯就职。后来宋痒举荐人才时,推荐了孔子后人孔宁极。当时孔宁极隐居在汝南,宋痒到孔宁极的住处,却在他的桌上看到了韩维的诗作,这才知道两人私交密切,平日相互唱和。宋痒喜欢韩维所和的诗篇,便舍孔宁极而举荐了韩维,说他少年清修,年将四十,也该出仕了。 只可惜韩维还没有过够闲云野鹤、隐居交友的日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