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日新月异,专业作家-《九一之小作家》
第(2/3)页
云龙书院和南塘社学腾出来后,村部搬到了北区新砖房,南剑著名雕塑家朱宇仁给书院和社学捐两座木雕的朱熹像和杨时像,书院现在一边修理一边卖门票,两毛一张,但去游览的人不是很多;风雨桥游客最多,现在开始修理两边的雨披和走廊屋顶瓦片,桥头盖了个小木屋,也准备收门票,两毛一张……
二伯、姑姑、常大伯、罗小舅按杨子建的意愿,建立了“杨氏闽学旅游工艺品公司”,属乡镇企业,挂在镇旅游公司的名下,由魔都金点子公司投资,已经开始筹建两家工艺品店、一家杂货店、一家照相馆、一家小工艺品作坊、还有一家南塘小吃店……
蓝家入股旅游公司,开始修建东津渡口码头,购买游船,以后游客想到南塘,不用坐长途汽车,直接从南剑市坐游船,沿着闽江直到南塘镇,进入塘溪,中间还可以到丹山景区“免费”游玩,因为景区也是蓝家人在管理……
杨子建听得津津有味,这南塘镇现在是日新月异啊,可能过一个月回去后,已经不认得路了。
舒雨问道:“哥哥,你以后是不是要当大作家?那小雨就给你当秘书。”
杨子建呵呵轻笑一声道:“作家不需要秘书,它其实是非常孤独和枯燥的工作。”然后他侃侃而谈什么是作家——
很多人把作家“娱乐化”,其实,作家是一群最枯燥的上班族,尤其是国家级别有社会职务的专业作家,是脑力兼体力职业者。
以大作家贾平娃为例子,91年他是《长安》编辑,省文联干部,专职作家,每天的工作,白天就是上班、看稿、编辑、写稿、开会、下班;晚上和朋友抽烟喝茶、高谈阔论,然后兴致来了,写一篇文章,创作一幅字画。
这就是作家的日常状态,贾平娃干了一辈子,后面当了省作协主席,也就是减少看稿、编辑时间,把开会、演讲时间增加而已。
然后是非常态的工作,比如制订一个创作计划,到地方采风,写一个中篇数个短篇小说,用一年去构思撰写一部长篇小说,或受邀去学校单位演讲,参加座谈会等。
作家与明星相比,作家出售的是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脸蛋、体形和表演,演员可以扮演各种人物,但作家只能扮演自己。
作家出版一本书籍,和导演、演员拍一部电影是完全不同,他只要独自埋头写出一部长篇,交给出版社责编签合约,然后就几乎没他什么事了。不需要营销广告,不需要制造话题,更不用维持一个团队,不需要与整个产业链协作,他只要等着书卖出去,然后拿版税——特别是九十年代尤其如此。
出版后顶多配合出版社稿几个“售书签名”或“读者见面会”,接受一下传统媒体记者的采访,不用上电视,不属于商业宣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