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运行-《人类缩小100倍》


    第(2/3)页

    房间里充满了愉快的空气。

    安若素和杨丽看着董君薇被众人说得满脸通红,心说这真的是启明最高负责人?

    “既然这样,什么时候动工?”

    技术性的问题自有唐静去解决,陈暮已经做好继续当工具人的准备。

    “明天吧。”

    ……

    发动机是工业文明的心脏,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便是蒸汽机取代了人力。

    第二天一早。

    陈暮刚和何盈对练完毕,等在旁边的唐静就急忙忙的把他拉走了。

    需要的材料已经让魏大雷给准备好,唐静掏出几张标注这详细尺寸的图纸,交给陈暮。

    两人的合作基本上就是这种模式。

    先由唐静或画图,或口述,把需要的大大小小零部件全都制作完毕,然后两人一起拼装,这个过程中,再进行不断的调整,直至一件设备或者一部机器产生。

    前几天刚刚完工的织布机就是两人合作的巅峰产品。

    但是在有了安若素之后,唐静对于原来的织布机又觉得不够满意了,准备之后再造一台新的。

    之前的那一台,是比较原始的手动梭织机,体积非常庞大,操作起来也比较吃力,最初的运行实验是由魏大雷来完成的,然而老魏这么大个子,做这种事情实在有些不搭。

    而如今发动机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如果顺利的话,织布也可以从原来的人工改为机动,当然整个织布机基本上需要重新制造了。

    就构造而言,织布机的复杂程度反而更高,只是精度方面没有发动机那么严格。

    第一天的上午,陈暮光是气缸就做了十几次,次次都被唐静否决,不是平整度不够,就是尺寸出错。

    这方面其实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无非就是一次次的试错,在制造新产品的时候,这个阶段是没法规避的,一旦成功一次,后续就容易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暮埋头制造唐静给设计的零件,而唐静在空余时间,则会带着安若素对以前的几台升降机进行修缮,具体就是把一些部件之间的接触面降低摩擦。

    所谓减小摩擦力,只是笼统的概念描述,其实真正做的时候,情况非常复杂。

    首先,安若素必须用手直接接触物体表面,才能进行抛光,因此很多已经建成的地方,需要陈暮重新拆开再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