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女学-《女帝工作日常》


    第(1/3)页

    李常衡提出,既要免于不必要的大兴土木,又不能打击天下学子的求学热忱,那便直接支持地方办学,由朝廷与地方共同出资修学、建学。

    如此,朝廷不必要承担太多,地方又能大大缓解负担。

    与此同时,朝廷还可以联合地方世家、乡绅,鼓励他们兴建学堂,给予一定嘉奖。说白了,就是你出钱,我给你扬名。

    两方各有所需,各取所得,何乐而不为。

    李常衡的提议让群臣陷入深思中,每个人都在权衡。

    显然,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既省钱又能取才。

    一般来说,便宜难占。既想省钱又想取才,中间过程需得大费周章。

    汤崇俭头一个赞成,但凡省银子的好事,他都乐意尝试尝试。

    江有汜心中冷笑。一般来说,能给汤崇俭省钱的事儿,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什么叫既便于朝廷取才,又大大减轻地方负担?朝廷不督学,地方一点负担都没有,朝廷一督学,地方就要承担一半的教学压力。

    这年头,灾害频发,地方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他一再压着,多地才没有堂而皇之的增添赋税,这下倒好,地方可以光明正大的加赋添徭了。

    江有汜认认真真的将这般理由摆出,持的自然是反对意见。

    私下,他和汤崇俭亲如一家。

    事关朝政,丁是丁,卯是卯,丝毫不能留情。

    诚然,众臣承认,江有汜摆出的也是事实。所谓朝廷、地方各出一半办学,对朝廷来说是减压,对地方来说却是负担。

    说句最简单的道理,朝廷为了省银子连弘文馆都不想扩建,地方又岂会随随便便掏银子办府学呢?

    众臣陷入纠结中。

    殷其雷经过深思熟虑,在李常衡提议的基础上再次折中,地方学府还是要办的,但是可以因地制宜的来办。富庶之地,就多办几个,贫困的地方,有个读书的公学就成。

    这话在理,人活于世,首先想的便是吃饭穿衣,其次才是读书明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