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基层官吏改制(第二更)-《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2/3)页

    一个农业社会里,村长的角色到底有多重要?

    收税、战争动员、修路、开水渠等等,都需要村长这个角色来组织。

    但这个角色不是朝廷正式编制。

    这种现象俗称皇权不下乡。

    既然保正这个角色如此重要,古人为何不直接纳入朝廷官员体系里来?

    难道古人傻吗?

    古人当然不傻。

    尤其是中国古人,建立了世界最先进、完善的一套帝国管理体系,放眼全球,没有第二个帝国能做到。

    那为何不将保正纳入进来?

    根本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生产力有限。

    古代许多不能完善的政策,都是生产力有限的原因。

    生产力有限,交通道路不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能力实在有限,如果再将村长纳入朝廷官员体系中来,根本就管不过来。

    古代可没有电脑,也没有电话,更没有铁路。

    甚至连公文备份的纸的数量都有限。

    这些都是限制中央大规模强力管制基层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世家结束后的宋代以后,乡绅、地主,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皇权在基层妥协的产物。

    皇权既忌惮他们,采用了多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来限制他们,又必须依赖他们。

    这一次,新农政闹出来的风风雨雨,对地主和乡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狠狠地削弱了地方大地主的势力。

    地方上的权力被重新打碎,正是皇权深扎下去的最好时机。

    所以,赵宁一纸政令。

    内容也很明确:

    一、在京畿路完善监镇官,在农村设立监镇官衙门,每一名监镇官管理五名保正,根据各县的保正名额来实际任职匹配。

    二、在每一个县设立官学,监镇和保正定期入官学,每半年做一次考核,连续三次考核不及格,监镇官罢官,保正罢吏。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县和村之间,有一种草市,形成了镇的雏形,监镇官就是管理这些的。

    但监镇官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这一次的京畿路基层管理改制,是朝廷对京畿路基层管控的加强。

    但也仅限于京畿路,毕竟交通设施都有限,而且现在也只有京畿路乡绅、地主受到了打击,监镇官制度不可能一口气推到别的地方。

    这个基层官吏改制的目的就是加强朝廷对基层的管控,只有这样,收税、动员、粮食征调、普及交钞等等政策,才能行之有效。

    不解决行政畅通问题,再好的政策都是扯淡。

    七月二十五日一大早,王宗濋又跑到文德殿。

    “官家,请过目。”

    “这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