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新增海外专栏(求收藏推荐)-《九一之小作家》


    第(1/3)页

    瞳火大约二十七八,眼睛凸出,异常明亮,日后会成为民间经济学家,他直接伸出手和杨子建紧紧相握道:“你就是杨子建,我们可是神交已久了!有志不在年高,少年当自强。你写的文化散文非常精彩,帮助侨报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力!”

    杨子建握紧他的手道:“是我该谢您,已经有一位台胞和南塘镇联系,要捐建一座电影院。”

    瞳火哈哈笑道:“什么捐建电影院?这事我可是非常清楚的,人家是为了信仰,要保住妈祖的庙宇,不得不给南塘人盖个新电影院,好让天后宫腾出来放上神像。”

    杨子建只好跟着嘿嘿干笑。

    瞳火是一个直接爽快的人,他对杨子建很欣赏,建议道:“你在日报、青年报已经开了专栏,不过,我看你的作品一直非常稳定,如果你需要一个面对海外的小平台,可以在我这里开个专栏。”

    崔老师连忙反对道:“杨子建还是高中生,开三个专栏,恐怕会影响他的学习。”

    瞳火解释道:“侨报行量非常低,现在不到一千份,与其它报刊几乎没有重叠,因此,子建可以把投到南剑市外的作品,放在侨报再表一次,我这里对一稿多投并不计较。从某种意义上,侨报相当于一个桥梁,可以把子建的散文小说推荐到海外。像这一次,宝岛的《联合文学》就转载了杨子建的《天后宫与电影院》和《临水宫遐想》两篇,侨报也算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杨子建连忙回应道:“我愿意,非常感谢!”

    至于专栏名称,瞳火还没想好,杨子建更是随便了。

    之后,崔老师又把杨子建介绍了晚报、建材报、电视报、环境报、税务报等十几个编辑,杨子建恭恭敬敬地寒暄道谢,并把他们的办公室电话、寻呼机和家庭电话给认真地抄录下来。

    这些编辑大多对杨子建只是礼貌性的热情,毕竟杨子建也就是在市里有些名气,后起之秀,没什么后台,还得看他们的脸色。

    但也有编辑非常傲慢,特别是晚报的副刊编辑昌晟,三十岁的眼镜男,高高在上,非常冷傲地对杨子建的作品进行挑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认为他的作品与时代脱节,离生活太远,完全没有前途,特别对传统儒学不屑一顾。

    偏偏杨子建是小子辈,还不能反驳,只有忍气吞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