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新增海外专栏(求收藏推荐)-《九一之小作家》


    第(2/3)页

    崔老师倒是和昌晟聊得非常投机,大概他们都是现代主义诗人的缘故吧。

    之后,杨子建又接受了税务报、电视报两个编辑的冷言冷语。忍受完后,他就把所有编辑熟悉了一遍,完成了今天的任务,立即离开这个小报编辑圈子。

    时间早就过了两点,但主席台上仍空无一人,会议室前后挂着“欢迎省文联领导莅临南剑市采风指导”、“庆祝金秋寻根文学座谈会胜利召开”之类的横幅。

    市文联领导,编辑和作家代表仍在内部招待室喝茶会谈。杨子建没见到日报的言丛和箫鼓,以及青年报的楚女,他们大概留在里面负责接待吧。

    马秋远也不在会议室,根据蓝雪的“情报”,他已经被贾桂爷爷当成重要苗子培养了。说起来,贾桂爷爷一生就是以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出名的,马秋远善长描写自然和市井的儿童情趣,比较合他胃口,提携一下“接班人”也无可厚非。

    只是让杨子建有些尴尬。

    在场众人都知道,南剑市少年作家代表有两个,现在一个被放在内部招待室亲切接见,另一个放在会议室苦苦等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杨子建在文学道路上,遭遇次冷落了。

    环视四周,豪华的会议室里已经有五十多人了。

    因为会议还没开始,作家、编辑们分成了十几个圈子,五六个花甲老作家凑在一堆闲聊,六七个中年作家也在一堆讨论问题,青年作家就比较积极主动热情,他们包围在熟悉的编辑面前说好话,套近乎,也凑了七八堆人。

    不过,有几个人比较特殊,比如瞳火,几乎是一个人坐在右角落里看一本城市经济学的书籍,不喜欢或者是不屑于和别人交流。另外几个是小说家,因为很少在市内表作品,也比较孤立。

    杨子建转了一圈,只好又回到崔老师身边,听他们谈诗歌。

    大概2点2o分,四五名服务员才出现,开始在桌子上摆放茶杯,倒茶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