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五章 李嬷嬷回来了-《花漫村田》


    第(1/3)页

    村里,家中有人一般都没有关大门的习惯,滨滨一出来,对门的人即出声道:“滨滨,你怎么一个人出来了?”

    滨滨抬眼望去,这不是张大夫?

    滨滨奇怪地一脸疑惑地望向张大夫,奇怪归奇怪,她还是甜甜的叫了张大夫,她还是记得自家娘在生产时,多得这位大夫在旁边的。

    张大夫听闻过滨滨的聪敏,看到滨滨一脸疑惑的样子,没有因着滨滨年纪小而不对滨滨解释,他笑着道:“我本来的房子是租的,看你们这边住得欢乐,也在这边买了地盖房子,钱是紧够的,请了人,瞧,三四个月就成了。下个月我家新房入伙,滨滨也过来,热闹热闹。”

    入伙是要选好日子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如果月份不好,没有好日子,只得推迟,真是急也急不来的事。

    滨滨笑着点了点头。

    张大夫紧张地道:“滨滨,你一个出来?”

    滨滨看见熟人,知道自己一人逛的愿望是要废了,心里叹了口气,但仍点点头。滨滨以成功的商人为目标,商人最重信,这个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而且对关心自个儿的人,她是不忍说谎的,就算明知道对方会破坏自己的计划,滨滨仍如实说了她想出去挖芦荟。

    张大夫听到滨滨要挖芦荟,笑着道:“我刚好知道有个地方有这些东西,反正我下个月才入伙,不急着整屋里的东西,我带你去。”

    滨滨听后高兴地直点头。猴子看着滨滨的样子,高兴地拍着手蹦蹦跳跳的。

    张大夫将门锁好,拉着滨滨向他另一座山行去。一边走一边道:“我以前上山采药时看到的,试着擦一些在被草割伤的地方,伤口愈合得不错,我就记下了位置。这些是有用的东西,滨滨可不能拿来随便玩儿。”

    滨滨一边点头,一边小跑的跟着张大夫。

    张大夫没有带过小孩子,都是按着自己平时的脚程走路的,滨滨小跑才跟得上。

    不一会儿,滨滨累得蹲下,不能走了。张大夫查看了滨滨的脚,看到有小的水泡,心下内疚,道:“等会看到芦荟,我帮你挑破然后用芦荟擦擦。来,我背你过去。”一边说,张大夫一边蹲下身子,向后伸手。

    滨滨向张大夫后背爬,她才不会矫情什么的。小猴子趁机趴在滨滨的背上,真是只机灵猴。小狗只得一路随跑,它可没有猴子的待遇。

    翻过一座山,眼前出现了十多株的芦荟,张大夫笑着小心地将滨滨放在草上,道:“就是这里,长得不错。我上次摘过一次,现在又长出来了。”

    滨滨看了看,笑着抿着嘴。十多株虽然少,但是了胜于无。

    张大夫让滨滨坐在草地上,找了些干草,用随身带的火石点燃,将腰间的一把刀取出,烤了会儿,脱下滨滨的鞋子,用刀小心地将滨滨脚上的泡一一挑破。然后割下芦荟,将其直接放在滨滨的脚上。

    张大夫笑了笑,道:“好了。我看你背着小背蒌,你是想挖这些回家吧?”

    滨滨听后直点头。

    张大夫笑着道:“我帮你挖吧,种在你们家,我要用时也方便。”

    张大夫说完,四处寻起挖芦荟的工具。他找了块扁平的,一头略带尖的石头,小心的挖起来。

    十多株,张大夫一会儿即挖好了,滨滨的小蒌子小,肯定装不下的,张大夫找来根稻草将芦荟捆起来,背着滨滨,提着芦荟往回走。猴子一样是趴滨滨后背,小狗迈开小脚跟着跑。

    张大夫背着滨滨回家时,李诸刚好从田里回来。

    张大夫在李诸家门口,将滨滨交到李诸手上,道:“孩子想挖芦荟,我给挖了些。孩子的脚起了泡,我挑破上了药,也不用来我处拿药,你就将芦荟撕开敷上即可。”

    张大夫交待完,拿了一株芦荟则离开了,其余的芦荟放在李诸面前的地下。

    李诸谢过张大夫后,转身皱着眉头看向滨滨,往日温和的脸难得有点冷,对滨滨道:“你怎么一个人与张大夫出去了?”

    李诸一向宠滨滨,以前避战时坚持让滨滨练字李诸也是温和的,滨滨第一次看自家爹如此严肃,使滨滨也紧张几分。

    滨滨低下头,道:“我想摘芦荟。”

    李诸抱着滨滨,拍拍其屁股,道:“我知道你想摘芦荟,但是不能自己出来,你聪明,但是你仍然小,万一遇着坏人抱走你,可怎么好?”

    滨滨低下头,什么也没有说,她也知道自己这次做得不对。

    李诸拍了拍滨滨,抱着她进屋,道:“明天开始,我让你娘天天给你讲讲女子要注意的事。”

    滨滨低着头,没有出声,很明显,在家里,做错事,没有辩驳的权利。

    李诸将滨滨抱回家里,将芦荟交给骆安及骆全打理,然后巡了一周,家里尽然没有人现滨滨不见了,李诸皱了皱眉。

    晚上,李诸提出要给滨滨买个婆子,一来可以教滨滨礼法,二来可以帮着看护滨滨。邓氏对此十分赞成,她听了李诸讲滨滨今个一人外出,吓得出了身冷汗。她不求滨滨礼法学得多好,但求孩子有人看护着,平安的成长。

    荣师傅一生练武,对这些不清楚,没表什么看法。

    梅堇是大家出来的人,家里的人都是出生即配有专门的婆子的,对此觉得理应如此,没有说什么。

    秦俏俏听了李诸要买婆子照看滨滨,眼珠转了转,道:“诸,我是滨滨的师娘,在滨滨的教礼婆子上,我想我还是有资格说一说的。”

    李诸夫妇听到秦俏俏有说法,都正襟而坐。

    秦俏俏抱了抱梅军,不赞同地道:“女孩子成大后,需要注意的东西多,现在小,让滨滨玩会儿。以后没有这样的自由了。”

    李诸摇了摇头,道:“师娘,我也是疼闺女的。你看,滨滨就不是个安份在家里的。她现在虽然年纪小,但是她读的书多,记性好。该她懂的东西,她都懂,甚至懂得比咱们还多。她今天知道自个儿去摘芦荟,明儿她就会自个儿上街买东西,我不拘着她干她喜欢的东西,只是让她懂得什么是可行什么是不可行,什么又是女子需要避忌。咱们这里不是女子为天的地方,该避的还是要避一二的,知道了避忌,也是为了她以后行事更便处不是?”

    秦俏俏点点头,道:“这我知道,那婆子你打算怎么找?在上京,以老梅的面子,给滨滨找宫里外放的婆子不是难事,但是在这里,上不了台面的,找来学与不学意义不大。不如让滨滨在我这里,跟我学一些也就是了。”

    李诸摇了摇头,道:“这个婆子教滨滨是一方面,她还要帮着看护滨滨的,师娘现在要带梅军,还要教学,又怎会有空?我上镇上与爹说说,让爹帮着拿拿主意?”

    邓氏听后点头道:“这样好。我与你一起去。要不,咱们向吴白驹说一说,订一个,贵点也是应当的。”

    李诸听后点点头。

    给滨滨请教习婆子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滨滨被噎了会儿,心情不大好,知道自己要被管制了,偏偏还是以为自己好,不可以抵抗,心情好才是怪事了。

    第二日,李诸及邓氏打理了手头的事务,即带着滨滨上镇上找邓举人,想着以邓举人的人脉可以推荐一二个有礼的婆子。

    邓举人看到自家闺女夫妻,向其身后张望了会儿,失望地道:“李海呢?”

    邓氏笑着道:“爹,海儿他们还要学习,这次来是为了滨滨的事,遂没带他们来。”

    邓氏向邓举人说了给滨滨买教习婆子的事。

    邓举人听后点点头,皱眉道:“好的教习婆子不便宜,你们家虽然现在小有财,但是处处使钱,李海哥仨的琴都未买齐,滨滨现在年岁小,这教习婆子还是搁置一二较为妥当。”

    李诸夫妇听后愣了会儿,李诸皱了皱眉,没有说什么。邓氏叹了口气,与自家爹东拉西扯了会儿,一家三口离开邓举人处,直奔吴白驹处。

    李诸夫妇又岂会不知银钱的问题,但是事有轻重缓急,李海哥仨现暂借梅学士的练习或使用给滨滨买的琴练习,看着对他们有所亏欠,而他们主要学习的方向不在这里,他们是搭着学琴的,借琴学是好事,不学也没有什么。毕竟应试可没有琴这项。

    但滨滨的看护婆子是不能缓的,滨滨学四天有两天的玩时间,难道天天拘着孩子在房里,不让其出门,以李诸及邓氏疼滨滨程度,又怎会舍得。

    李诸向吴白驹详细说了对婆子的要求,懂礼、识字,最好还要懂一些治小儿病痛带过孩子的,末了交待道:“吴大哥,这教习婆子咱们家就指望你了。钱的事咱们日后商量。”

    吴白驹听了李诸对教习婆子的要求,道:“你说要懂礼,带会孩子的,这样的婆子不难找,但识字,这样的婆子就不好找了。”

    李诸坚定地道:“我想让她教教滨滨《女戒》、《女训》的,不识字,又怎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内容,别人家的教习婆子是人说亦云,口口相传,我们家的孩子不能这样,我们家与别人家不同,别人家是大院人家请教习婆子,咱们家是小户人家,家里的情况不同,遇着的事肯定是不同的。比如大户人家对家里人的一套,在咱们家肯定是行不通的。咱们家请的教习婆子是要正经教滨滨书里的内容的,并且帮着看护滨滨的,即带小孩子,会治些小毛病,这个是再好不过了。”

    吴白驹听后在心里翻了两翻白眼,人家大户人家只要求懂礼,这位不止要懂礼会识字,还要求是女大夫,这叫没要求。

    好吧,就当李诸的要求少。问题是,满足这样要求的婆子,有人会卖?这样的人不是跟在大家奶奶身边享福的?

    吴白驹看了看李诸一家子,转身对邓氏道:“李夫人,你是咱们镇上的人看着大的,你看李秀才这样的要求,我这里找起来有些困难。”

    邓氏听后立即笑着道:“吴大哥,咱们家不急一时,可以宽几天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