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五章 李嬷嬷回来了-《花漫村田》


    第(2/3)页

    生生将吴白驹嘴边的推迟堵住了。

    李诸点点头,应道:“对,咱们不急这些日子。”

    吴白驹听后叹了口气,知道没有转寰的余地,只得道:“李秀才,这样的婆子不好找,找到了价钱肯定不便宜,我这是给你打个底。”

    李诸夫妇俩听得吴白驹接了下来都很高兴。略知吴白驹的人都知道,他是一诺千金的人,不然吴白驹的生意也不会如此好了。

    未选到婆子,家里的事均已安排,不急着回家,李诸提出要逛逛镇上,邓氏想着李诸的习惯,心里叹了口气,带着兴高采烈的滨滨,一家三口在镇上逛了起来。

    李家村附近这个大镇,东临海,为京上南上北下的必经之路,西有内6湖,东临大海,往来交通较为之繁华。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里人的地位普遍不高。商人从利,有湖有海即有渔产,在生存仍是大问题的这里,为利为吃而从商、下海为渔民的人比较多,故秀才、举人,这里的身份地位也是比其他地方更矜贵。

    滨滨特别喜欢这个镇,原谅她现在还不知道镇名。由于往来人多,“天天吃”生意一直很不错。由于渔民只多不少,在鲰夫之道上的铺子生意也是不错的。且,有人就有商机。所以每次要逛街,滨滨都十二万分的高兴。

    李诸抱着滨滨专门看没有人的地方,李诸是怕人多挤着自家闺女,滨滨是存了捡漏的心理。

    说起捡漏,源头在李诸处,李诸买的几次东西,说白了都是捡漏,用现代的时髦词就是淘宝,这也造成了李海哥仨及滨滨上街都四处看看,就想捡漏,然后无声无息赚一笔。

    邓氏欲买布给绣花,三人向布铺行去。

    布铺内多为小娘子,一股子的脂粉味,李诸抱着滨滨在铺外等邓氏,邓氏独自一人入内。

    布铺这边李诸及滨滨来过几次了,俩父女对这边的其他店铺都无甚兴趣,李诸抱着滨滨立在布铺外。男子俊俏,立身似玉,女娃娃晶肤莹玉,俩人引了不少女子驻足围观。这使得李诸俩父女脸都黑似墨了。

    半柱香的功夫,邓氏即带着一匹布及一个包裹出来,看到俩父女的黑脸,一股骄傲化为一个甜笑,对李诸道:“等急了吧?好了,咱们去别处逛逛。”

    李诸忙提步离开。

    还走两步,邓氏大哥邓材轩一脸汗水地出现在李诸面前,对李诸道:“我刚刚听女子说布铺前面有位美男,想着估摸是你,故过来看看。跟我来,前面有个卖小奶牛的,一次买完一头小奶牛才五十两银子。快跟我过来。”

    在种田为主的这里,牛是极为金贵的,奶牛更是金贵。一头普通的奶牛要上百两甚至更多的银子,现在邓材轩说只五十两银子即得一头小奶牛,这是极便宜的价钱了。难怪不关心养牲畜的邓材轩都是一脸急切。

    邓氏对一脸汗水的自家大哥有点新奇,对先与李诸打招呼的大哥更是惊奇。

    李诸抱着滨滨,叫上邓氏,跟在邓材轩的身后向邓材轩说的地方小跑过去。

    得益于李诸敏日坚持晨跑,抱着滨滨连着跑了三条街,李诸也不见气喘的。

    到了邓材轩说的地,李诸三人都知道为什么邓材轩紧张叫李诸过来的原因了。

    在东道市场门外,放眼都是小牛,估计没个三十也差不离。

    邓氏看着眼前的场景,惊讶得嘴都略有张大。不同于邓氏的正常人反应,李诸及滨滨俩人的眼中只有……热切,对热切!

    李诸是想着家里一头奶牛不够家里的人分喝牛奶,买多几头回家,问题即解决了。

    滨滨想的是家里只有一头奶牛,自家喝都不够,又怎够做吃食、美容。现在有那么从奶牛,买多几头回家就是了。

    邓材轩看着李诸的样子,知道其肯定是要买的,道:“我刚刚问了卖牛的,他要一母牛一公牛一小牛搭着卖,小牛不一定是母的,这两大牛一小牛一共是二百两银子。”

    邓氏听后奇怪地问:“刚刚哥哥说的五十两小奶牛又是怎么回事?”

    邓材轩看了看四处,指着一处人多的,道:“平日一头产奶的牛价钱是一百五十两左右,现在搭了头公牛及一头小牛才二百两,这是极实惠的价钱了。但是你想,不是人人家里都是有那么多圈,可以同时养三头牛的,那边的人商量着五十两将小牛卖出去。这样两头才一百五十两。他们这个价钱算得不可谓不实惠了的。”

    李诸听后笑着道:“大哥,咱们就买这小牛。”

    邓材轩点头道:“是极,这个也就你们家有这个福气。”

    邓氏奇怪地看向邓材轩,邓材轩解释道:“你收了一户人家的小牛,肯定要将其他人的都收了,不然闹将起来,两边都不得好。这也是那十多人还未决定的原因。那个买牛的,要求买小牛的人蒙眼自个儿入圈牵一头小牛出来,这样小牛就不知道是能产奶的还是不能产奶的。也就是说,小牛是母的、公的全凭运气。可,公的小牛与能产奶的小牛,都是一样的价钱。买小牛的人又怎会愿意?不都想买小奶牛。而卖小牛的又不能保证自个儿牵出来的一定是奶牛。这里说不和。且按这样卖了小牛的价钱计,两头牛才一百五十两,一头还是可以产奶的牛,袋子里有钱的人都想买大牛,小牛自然就更没有人愿意要了。且先不说小牛买回家还要养,等其能产奶又是一年左右的时间,还不能让其劳累了。不想要小牛的人,就更多了。”

    李诸及滨滨听后眼睛都亮了起来,俩父女同时道:“我们家就收这小牛。”

    邓材轩笑着点点头,然后不好意思地道:“我也是想这小牛就你们家收合适。你们家地大,养多少头都不计较。诸,你们家收了小牛,我可不可以五十两与你家买一头小奶牛?我听人说,喝这个不错。”

    李诸点头道:“好,这个当然可以。”

    邓氏想了想道:“诸,一百五十两,两头大牛,要不咱们家也买这个?”

    李诸忙摇了摇头,道:“咱们家耕地有牛,还有头奶牛,又有地方养,买小牛没啥事。大牛多人买,肯定会贵,咱们就不参合了。”

    邓氏看自家大哥也是赞成买小牛的,只能点了点头应下了。邓氏的作派虽与常人无异,但其以前是镇上是数一不二的才女,不止有见识更是有股新奇的闯劲。她与李诸俩人不能说是夫唱妇随,更应该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滨滨直点头,自家爹现在是越来越通透了,供不应求,必引物价上涨,这是一个定律,自家还是买小牛舒心。

    滨滨转了转眼珠子,在人群里寻卖牛的人。看来这卖牛的人也是有几分本事的。

    众人听到有人愿意五十两买下小牛,不论公母,都争先恐后买牛,至第五个买牛的人,牛价即上涨了二十两,众人停了半柱香的时间,又开始不分先后的付钱买牛。等牵到李诸处是第八头小牛时,一公一母一小牛的牛价又加了二十两银子,但这会儿人们仍在嚷嚷着要买牛。

    卖牛的共有二十头公牛二十头母牛十八头小牛,最后一头公牛一头奶牛一小牛的价钱是三百五十元,比平常的牛价高出许多。最后两头公牛及两头奶牛,卖了两百三十两,竟比最初的三头牛两百两银子还贵三十两。

    除了卖牛的赚了钱,李诸其实也是赚的,李诸买了十八头小牛,其中十头是小奶牛,再过几个月就可以产奶了,这又怎不令李诸高兴。

    邓材轩也高兴,小牛中奶牛多,他从中买一头心里不会内疚,如少了,他也不好意思牵不是?

    邓材轩交银子交了李诸,遂牵了头小牛离开,随便到李诸家的铺子叫人过来帮着赶牛。李诸在旁边的面条铺借了张长条凳,让邓氏及滨滨坐着,然后买了两大碗面条,与邓氏边吃面边守着小牛。俩人轮着喂滨滨,一家三口好不温馨。

    一碗面的时间,铺子里来了两位,李诸与其七手八脚的一起将小牛赶到李慕铺前。

    李慕及李权看到李诸这阵仗,均同时按了按突突跳的太阳穴。李权扶了扶额,摸了摸青筋突起的脖子,对李诸道:“你这又是闹哪样?”

    李诸笑着道:“前头五十两一头小牛,不分奶牛还是普通小牛,我买了十七头……”

    “呀。”一听这话,李权及李慕都同时叫了起来,李慕道:“往日的不该买的东西你买得多,这会儿该买的,你怎就不多买点。”

    李权点头道:“你是不是没带够钱?哥借你,快去都买回来了。尤其是奶牛,都要了。”

    李氏是急性子,在旁边听了这话,一边入内拿钱,一边道:“我看海儿几兄弟喝羊奶、牛奶的,羊奶咱们孩子喝不下,牛奶还是可以的。这东西金贵,五十两一头,咱们也买头回来,咱们也不用眼馋别人了。”

    李诸笑着道:“我将小牛都买了,共十七头,九头是小奶牛。我放了头在‘天天吃’铺子里,那里的雅间,有人点过这个,送头去铺子里,省得在村上带过来。”

    李权及李慕听后都直点头。

    邓氏对李氏道:“嫂子,你家要奶牛,牵一头去吧,咱们家现在这个多了去的。”

    李氏拿了五十两银子,出来道:“行,我也不与你们家客气,你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买牛的本钱你们拿好,我牵一头入屋去。”

    邓氏边笑着收下李氏的钱,边道:“小奶牛你自己牵,我进去讨杯水喝。”

    李氏笑着摆摆手,邓氏自行入内喝水。邓氏在李权及李慕处住过一段日子,一些东西的摆放还是清楚的。李氏性子像大伯李洪深,细枝末节不计较,想着邓氏不是外人,没有拿出招呼客人的那套,她认为,自己人就应该自个儿动手,回自己家里,何需劳他人之手。

    不一会儿当邓氏拿着李诸及滨滨的水出来的时候,李慕已不在铺子了。李诸道:“慕哥帮咱们请人运牛回村了。”

    李诸一家三口来找李权及李慕,就是想托其找人协助运牛回村的。邓氏听后点点头。

    李权看了看牵着牛入内的李氏,摇了摇头,道:“这牛买了也怕要废,废这老钱当啥子事?”

    李诸一家三口都奇怪地向李权望过去。

    李权不自在地,又有些苦涩地道:“家里的孩子不笨,对来钱的事物学得那就一个快。珠子拨了三天就都学得七七八八的。但是一看书,半柱香即可以睡着。现在那几个混小子在床边放了本书,起初我们还担心他们用功过度伤着身子,后来知道了他们是怕自个儿晚上睡不着,放在床头以便安睡的,气得我抽了他们一身子。”

    李诸听后笑着道:“孩子小,玩性大,无碍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