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一瞬之间-《大唐朝请郎》


    第(2/3)页

    唐军嘛,仗打的顺利一点都没感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直接自己身临其境,这才一下子被攻住了心防。

    “那日镇将也讲只闻几声霹雳,便得知陷了长乐。”

    “凤翔军竟如此凶猛。”

    “留后,此时我等亦是凤翔军一部。”

    “……正是。司马,日后,我等可能获此等神器?”

    “职下到是觉得或有可能。留后,此时还是执行军令吧。”

    “对,对对对,”甯景璿猛然惊醒,扶了扶头盔大步走向帐外:“传令,锁得仔细些,莫要放走了一个胡儿。”

    李栾拍了拍脑门,摇头苦笑着跟在甯景璿后面出了大帐。甯景璿自己便是党项胡人,唐军里更是大把的胡人。

    军队一旦轰营,便不可收拾,短时间内根本就组织不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古时候打仗经常能见到几百上千人追着数万人跑的原因,士气没了,便是一捧黄沙。

    主将再能耐这时候也只能跟着跑,一边跑一边慢慢聚拢,慢慢鼓动,重新恢复战力,但那不是短时间能够达成的。

    何况吐蕃大军全部锁在鸣沙城内,跑都没有地方跑。北门东门城门打不开,南城外有唐军,西门外津渡营寨的刻墟还在冒着烟。

    城墙上到是跳下来不少,很快就被迎面赶上来的唐军堵住,跪在伏降。

    大部分被堵在了城内几处军营里。

    城墙上已经被斥清,吐军要么跪降,要么被击毙,要么跳进了护城河。护城河里漂尸无数。

    凤翔军进了城,从南门便街开始挨家挨户的搜索,把里面藏着的吐兵驱赶出来,竟然没有一个反抗的。

    城墙上,藏兵洞中哄出来的吐军军将都被驱往军营。

    大街上被打伤哀嚎的吐蕃军将被一个一个补刀,正好拿来给新兵炼胆见血。大多已经救无可救了,这个时候补刀反而是一种仁慈。

    也有伤得轻的,眼见不碍性命,都被单独安置,有军医过来给他们治伤。数天以后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好劳力。

    王如意和武怀表都没有进城,就在中军帐中等消息。

    一直到野力达干带着他的部族战士,还有甯景璿李栾带着灵州军将们,带着包抄回来的吐蕃溃兵来到。

    “报,南部沿线回报,拿吐蕃溃兵七百十一人,毙两人。无人走脱。”

    “报,灵州部回报,拿溃兵三百二十一人,无人走脱。”

    “溃兵押入城内军营,野力部去护城河打捞,须仔细甄别,不得放脱。灵州部入城接管城防。城内尸首全部运至城外,不得遗失散落。”

    凤翔军队没有剁脑袋的要求和习惯,这到是个好消息:敌人可以落个全尸。

    王如意有条不紊的下着命令。

    至于是不是两边真的没有一个吐蕃军将逃脱,这个并不重要。地广人稀风天雪地的,想一个不漏的全部堵住不太可能。

    吐蕃军中也并不都是吐蕃人,党项羌沙陀铁勒突厥回纥吐谷浑,杂胡,甚至就有周边诸州的羌人,根本无法分辩。

    野力诸州的首领们这会儿都被吓到了,一个比一个老实,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怕苦不怕累的,认认真真去护城河里捞尸。

    捞尸是个体力活,用一根长竹竿,前头有个带弯钩的铁矛,把弯钩往尸体上一撮一挑,直接拖拽上来。

    也不怕有装死的,那么大个铁钩子,直接能钩进肚子里面去,没等钩子近身便都‘活’了过来,大声叫降。

    很快,城头大旗换色,吐蕃的旗号都被卸了下来烧了,换上了大唐和凤翔的旗帜,灵州边军接管了城防。

    城内的吐蕃残军全部被封堵在两处军营当中,营夫营役和奴隶被叫出来干活,清扫大街,整运尸体,给唐军带路拿人。

    所有的尸体被堆积在南城门外几百米,数千具尸首堆成了一座小山,整个南城门外的雪地都被染成了红色。

    城内的官员,商人都被关进了军营等待甄别,府邸店铺尽数封门,等待查抄。

    武怀表站在那里看着尸堆越堆越高,嘴里喃喃自语:“可惜了可惜了,杀多了,杀得多了。”被王如意照着屁股踹了一脚。

    其实王如意心里也心疼呢,感觉自己莽撞了,冲动了,怎么就决定二十门炮齐发了呢,少一半就能多出不少劳力。

    稍晚,得到消息的惠静寿带着牙兵赶了过来。
    第(2/3)页